大学生找饭碗何须愁?

作者:鲁宁 来源:人民网-江西日报 发布时间:2008/12/3 9:15:32 点击数:
分享到 65.6K
导读:大学生找饭碗何须愁?新闻来源:人民网-江西日报作者:鲁宁发布时间:2008-12-111月21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发表《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…

大学生找饭碗何须愁?
 
      新闻来源: 人民网-江西日报       作者: 鲁宁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 2008-12-1  
 
    11月21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发表《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来了》的文章。鉴于今年大学生就业难,也鉴于团中央机关报之定位,读者无须细读,只需看一眼标题,就能想象这篇文章试图对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做“说教功”。

  我不赞同今年是“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”的说法。早在2001年,鉴于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拨三年制大专生即将毕业,我就撰文提出了“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”的概念,劝说那些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莫再把自己视作天之娇子,只要自我定位务实,先自立(解决吃饭)再寻求自我发展,这个社会的成才几率还是不低的。我还劝告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们对人生定位不妨采取“曲线救国”之务实态度……其实,自2001年以来,类似的见报文章我年年写,也年年招致部分大学生网友的痛骂,可骂归骂,写归写,我照样乐此不疲。不为别的,只为我也是大学生家长,作为过来人,我为那部分心浮气燥的大学生们而叹息。

  在我眼里,2001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找工作时,他们已经是普通劳动者了:

  其一、扩招在中国乃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的分水岭;

  其二、物以稀为贵乃人之常识,当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开始施行“工厂化生产”时,其身价由青年精英转变为普通劳动者是非常正常的,没啥可抱怨的,你就是抱怨,也不可能获取社会同情;

  其三、当亚洲金融危机迫使中国必须扩大内需——扩招恰作为扩大内需之重要举措时,整个中国——包括今天,高等教育数量上的扩招与教学质量之“扩招”并不对等,入学者知识积累度与人格成熟度也不对等。如是,从教学质量到人格成熟带来一系列“硬伤”,加之扩招后对学生、教师、教学等环节的管理考核未跟上,以“大路货教育”施教“大路货学生”,怎可能在市场“卖”出好价钱。

  时间一路走到2008,今年,大学毕业生有590万人,虽说时令进入初冬,市场远未消化完毕。明年更多,有650万人,招聘工作上周已陆续启动。不光今年,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还没有消化完,累加到一起,新华社的报道写道:“据有关部门统计,若算上往年未就业者,今年求职市场上将有超过1000万大学生‘争抢饭碗’。”

  1000万是个啥概念,我们一起算笔账:国内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正好是千万人左右,外加农村向城市新转移劳动力也是千万左右,意味着整个国家每年须新增20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就业需求,而实际情形是,保持GDP10%的增幅,大约只能新增1300万个就业岗位。这个1300万有两层含义:其一、相对于2000万人的就业需求,1300万个就业岗位严重不足;其二、1300万个就业岗位相对于1000万“争抢饭碗”的大学毕业生(其中今年590万人),其择业竞争优势依然显而易见。当然,1300万个可供选择就业岗位,好饭碗比例不大,大多数属于普通劳动岗位,工资不高、待遇一般、劳动强度肯定比坐办公室高许多,劳动条件、环境则不如后者。

  当下,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,近期主流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难时往往有意无意把二者作联系。我要说的是,作此联系大可不必,主流媒体当通过算账,把实情告诉大学生及家长们,倘若能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,能一次性捧上金饭碗固然幸运,没机会、没能耐捧上金饭碗的,姑且先捧瓷饭碗哪怕泥饭碗,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和毅力,长见识、增才干,再找机会也不算晚……

  正视现实、放下身段、自食其力,工作和面包还是有的。 

上一篇:山东拟立法禁止单位录用职工时性别歧视 下一篇:就业歧视何时了